近日,一篇有关熟蛋返生孵雏鸡论文在网上疯传,引发网友热议。论文全名《熟鸡蛋变成生鸡蛋(鸡蛋返生)——孵化雏鸡的实验报告》,作者单位为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收录在《写真地理》期刊。鸡蛋如何通过超意念返生?论文又是如何发出来的?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这篇网传论文的摘要中显示: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奇特的现象确实在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发生了。一群特别培训的学生,在郭萍老师指导下,正在进行一个奇特实验,即熟鸡蛋重新变成生鸡蛋,并将返生后的生鸡蛋进行孵化成雏鸡。并且已经成功返生了40多枚。

实验中,师生从养鸡场取得10枚新鲜鸡蛋,煮23分钟,完全煮熟。随后10名特训班学生每人取一枚放在纸杯中,开始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开始鸡蛋返生,20分后鸡蛋返生成功。由观察员再次进行透光试验,鸡蛋透光,卵白、卵黄分明可见,并当场破壳一枚,证实鸡蛋返生呈液态,返生成功,返生鸡蛋已经送雏鸡孵化场孵化,结果待续。

这个看起来匪夷所思的实验是怎么发生的?4月26日上午,记者通过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官方网站,拨通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自称该论文参与者的郭萍老师接受了采访。她强调,自己做过叶子复原的实验,并受到启发开始做鸡蛋返生的实验,“已返生了一百多枚,做完实验小鸡也孵化出来了,并正常生长。”郭萍强调,这个鸡蛋返生实验她做了快两年了,一直用自己的资金在做这个研究。面对别人的辱骂和不解,她表示很伤感。

怎么用超意念让鸡蛋返生?对于记者的追问,郭萍始终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我做了多次全脑的教师培训,让她们树立正常的教学理念和品德,然后教了他们这些能力之后,都能让鸡蛋返生,这不是个案。”她表示,自己不是物理学专家,只是心理学爱好者,所以她在培训的时候也是通过心理学的方式把孩子培训成“最强大脑”,“他们拥有了写作、阅读能力,然后就可以去意念拍照,接下来就能做鸡蛋返生等。”

“你要问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静下来。然后把鸡蛋让脑子里呈现,用其他一种方法让鸡蛋很快就返生了。”郭萍强调,这些孩子经过特殊培训的才能做到,至于培训的内容不便多说,是核心机密。

据公开报道显示,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主要培训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育婴师等国家新兴职业,开办过《超心理学-脑科学技能应用》师训班等教育培训。根据该学校官网显示,郭萍是春霖学校创办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脑开发首席教研官、家教育指导师、快速记忆讲师。郑州大学20多年教学管理经验,最早引进并传授大脑成像开发项目,并致力于青少年潜智能开发工作,打造中原“最强大脑”开发培训基地。

在论文中,记者看到还有多位同学与家长参与其中,对此她表示这些返生实验与学校无关,都是她个人在做。“刚开始是朋友的孩子送过来,家长也是朋友,还配合我做实验。”

对于网上的质疑,郭萍表示很气愤,“这是我自己的探索和爱好,没有拿国家的钱,为什么会遭到质疑?大家觉得不科学,可以自己来做。”

记者了解到,刊登这篇论文的《写真地理》杂志,是由吉林省新闻广电局主管、吉林省舆林报刊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国家新兴地理综合类专业学术理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3733,国内统一刊号:CN 22-1394/G,邮发代号:12-186。主要栏目设置:城市规划、地质勘探、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筑工程、人文地理、水利交通、园林景观、地理教学、交流园地等。

记者通过万方数据库多次联系到该杂志方,在听到记者的来意后,对方随即挂断电话。26日上午,漩涡视频联系到《写真地理》期刊,对方表示,该论文有些玄幻,正常审核是不会通过的,作者应该是用了什么别的办法发表的。

熟蛋返生孵小鸡?河南一职校论文在网上疯传,专家:不可能

熟鸡蛋变生鸡蛋,还能孵出小鸡,上述实验究竟有无科学依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一位专家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上述实验乍一听很玄乎,其实更多的是噱头。通过一些化学物质,确实可以把固态蛋白质的结构改变,将其变成液态的。但是要将已经煮熟的鸡蛋,还原成受精卵的鸡蛋,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受精卵的活性已经丧失了,所以不可能孵化出小鸡。

网友评论

央视网评:熟蛋返生孵小鸡,奇葩论文侮辱了谁的智商?

奇葩论文又出现了!

近日,郑州春霖职业培训学校一郭姓教师的论文火了。文章声称利用“超心理意识能量方法”可使“熟蛋返生孵小鸡”,并收录在《写真地理》期刊。

此外,该教师还有关于“宏观物体隐形传输”“物体穿瓶越壁”“熟绿豆返生发芽”“意念照相”等相关著作,简直称得上个人的“奇葩学术宇宙”。

违背常识的观点、毫无边际的造词,令不少网友惊掉下巴、怀疑人生。按照这一理论,恐怕煮熟的鸭子都可以飞起来了,魔法学院的学生都不敢这么编。

从此前“导师崇高感、师娘优美感”的神论文,到“熟蛋返生”的伪自然科学,近年各种奇葩论文层出不穷。

感慨之余,我们更应追问的是,这类论文是如何被录用刊发的?期刊的审稿人是怎么审核的?学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何在?

当然,“奇葩”不是不可以。不久前,网友还发现钱伟长先生撰写的一篇“奇葩论文”,论文声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仔细读来,文章对原理的引用,对现实的原创性阐发,有理、有据,不入俗套。说到底,“奇葩”的底气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但如今,一些不务正业之人披上“量子力学”“心理意识”等科学外衣,将之嫁接到传统骗术之中,胡编乱造、胡言乱语,不仅污染了学术环境,助长投机取巧之风,也容易误人子弟,可谓贻害无穷。

因此,相关期刊要坚守学术底线,秉承科学、权威、严谨的基本原则,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坚决说“不”,严格把住论文质量关,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否则,早晚砸了自己的招牌。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