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纳斯达克上市的拼多多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三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33.724亿元(约合4.91亿美元),同比增长697%,环比增长24%。拼多多第三季度净亏损10.983亿元(约合1.599亿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2.214亿元。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拼多多第三季度净亏损6.189亿元(约合901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净亏损2.18亿元。

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在20日当晚的电话会上表示,拼多多本季度收入能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倍,达到人民币33.724亿元,主要得益于2017年4月上线的在线营销技术服务的增长。拼多多收入转化率在不断改善,但以更多流量激励优质商家的策略也抵消了一部分收入转化率的提升。平台希望打造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入驻。

财报公布后,截至发稿时拼多多股价上涨4.08%,达20.65美元。

拼多多营收增近7倍,买家年消费额翻番

南都记者梳理拼多多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发现,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9个月,拼多多的交易总额(GMV)达3448亿元(约合502亿美元),同比增长386%,去年同期为709亿元。

拼多多第三季度营收为33.724亿元人民币(约合4.91亿美元),同比增697%。

拼多多营收概况

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收入增长主要源自在线营销技术服务收入的强劲增长。当季,拼多多在线营销技术服务收入为29.74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27%。基于这部分收入的增长,拼多多当季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2.497亿元,去年同期的该项数字为-6.821亿元。

不过由于平台业务量激增,拼多多Q3人力投入、云服务、呼叫中心支出和商户支持等成本增加,同时,拼多多投入品牌推广、广告及促销的销售费用为32.30亿元,其中包括平台投入电视广告等费用。基于在线营销技术服务收入的增长,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Q3的亏损为7.9亿元。计算股权激励等成本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平台亏损为人民币12.695亿元。而去年同期亏损2.344亿元。

此外,拼多多三季度的平均月活用户数为2.317亿,同比增长226%,较上季新增3700万。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的活跃买家数为3.855亿,同比增长144%,较上季新增4200万。

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活跃买家的年度平均消费额为894.4元,同比增长99%,较上季度的762.8元环比上涨17.7%。

对此,拼多多CEO黄峥表示:“拼多多在上个季度再次实现了强劲增长。得益于独特的有趣购物体验,以及物美价廉的商品。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的同比翻倍,体现了消费者对平台有更强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技术投资,我们有充足的信心能够实现结合Costco和Disneyland的长远目标

黄峥:创新技术手段加强平台治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拼多多Q3财报显示,当季拼多多投入的研发费用增加至3.3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8%,较Q2环比增长80%,平台研发投入占比升至9.8%。黄峥透露,拼多多本季度收入能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倍,达到人民币33.724亿元,主要得益于2017年4月上线的在线营销技术服务的增长。拼多多收入转化率在不断改善,但以更多流量激励优质商家的策略也抵消了一部分收入转化率的提升。平台希望打造良性循环,吸引更多优质商家入驻。

黄峥表示,“公司将持续大幅增加技术投入,运用基于分布式人工智能架构的深度学习模型,持续提升产品及推广推荐的精准度。目前,拼多多正和世界各地科研机构合作,以提升公司在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能力,我本人将直接领导相关工作。”

对于拼多多的拼团模式,黄峥认为,中国已成为很多消费品的全球最大生产基地。然而,产品销售流通系统还是很复杂。大部分生产商缺乏对消费者的理解和对产品需求的精准预测。产品受欢迎,可能供不应求;产品不如预期,又需要打很高的折扣来消化库存。随着技术发展,拼多多的拼团模式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需求,也能模拟预测消费者未来的需求,并将预测传递给上游生产商。通过对生产商数据赋能,他们将会有更充足的时间来计划生产,开发出更符合目标客群的特定产品。通过减少中间环节,生产商可以保留更多利润,用户也可以得到更物美价廉的商品。这种“拼模式”可以减少浪费,帮助生产商建立起原创品牌。而且,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喜欢定制化的产品,为了满足需求,供应链还必须继续升级。

而对于此前被诟病的商家傍名牌的问题,黄峥也在电话会议里回应:上市后,拼多多共计被媒体和公众点名涉及的山寨和傍名牌现象的品牌共计50余个,仔细调查发现,其中20多个从未在平台出现过。对其余30多个涉及假货和傍名牌的产品,平台已全部完成清理工作,用钉钉子精神一个个扎扎实实解决实际问题。“拼多多还不断尝试创新技术手段加强平台治理,如利用算法模型与图像识别技术打击“傍名牌”,哪怕消费者在搜索框输入山寨词,也只能搜到正规品牌,倒逼“傍名牌”商家知难而退。”

采写:南都记者 孔学劭 陈正文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