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无人机大会22日在深圳开幕。正如大会主题所言,曾几何时还属于发烧友们爱好的无人机正在成为“影响时代的力量”,它们在交通、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更是让无人机如虎添翼。但在无人机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无人机监管在全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全方位进化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火灾发生了,一群无人机迅速赶来,有的寻找生还者,有的检查建筑物受损状况,有的运送救援药品……总部位于伦敦的无人机科技公司“无人生命”正在开发这样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其软件平台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能让数百架无人机实现自动编队飞行并根据现场环境开展协同操控。

“人工智能给无人机行业带来的优势总结起来就是:可扩展性和安全性,”“无人生命”创始人尼古拉斯·齐尔伯格莱特告诉新华社记者,“(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无人机群的应用将比任何人的想象都来得要快。”

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让无人机全方位进化,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比如,有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开发出一种被称为“毫微地图”的系统。有了这种“聪明大脑”的无人机在森林、仓库等复杂环境中就能更好避开障碍物,还能根据已有数据预判在被遮蔽视野时如何运动。

还有研究团队给无人机装上“高光谱成像仪”,让它们能够清晰识别森林和水体的细微颜色差别,从而发现蓝藻等灾害。一般无人机采用摄像头、GPS或激光雷达来导航,但建筑物内或隧道中有大量烟雾时,导航系统会受到干扰。有人从蝙蝠声呐系统得到启发,研制出形似蝙蝠耳朵的无人机收音装置,让无人机拥有了“听力”,从而在复杂环境中更准确地找到目标物体。

多领域“显身手”

虽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无人机可能正在从愿景阶段走向大规模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科研、救援和安防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我们倾向于对机器人技术持负面看法,但事实是这类技术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助益,提升我们的生活、健康和安全品质,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齐尔伯格莱特说。

比如,齐尔伯格莱特所在公司研发的无人机群操控技术可应用在一些偏远地区开展紧急救援,如发生洪水后空投食物和药品;还可在信号塔损坏或没有修建信号塔的地区,提供临时信号传输。

以下是无人机研发和应用的一些最新事例:

俄罗斯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人员将无人机变成重量只有约1千克的空中化学实验室,可对大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可在几分钟内分析出人体呼出气体中的生物标记物。

韩国科学技术院开发出一款可侦测建筑物火情的无人机,可在大厦内部开展搜寻工作,并将火情数据实时传输给地面。这种无人机除了在废墟等狭窄空间中飞行,还可像蜘蛛一样在墙壁上攀爬。研究人员说,无人机表面覆有耐火的聚芳基酰胺纤维,并带有热电冷却系统,可在1000摄氏度火焰中停留1分钟。

英国剑桥大学和印度科学研究所研发了能发现暴力事件的无人机。他们应用了深度学习中的“模式识别”,实时甄别视频中不同肢体动作,能发现捶、踢、扭、刺和射击等暴力行为。

监管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无人机日益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也带来了监管方面的严峻挑战。各国都在制定、完善无人机相关飞行法规,以保证无人机“物尽其用”,减少潜在危害。

比如,德国2017年通过《关于规范无人驾驶飞行器使用规定》,要求所有重量在0.25千克以上的无人机配备防火铭牌,注明无人机所有者姓名和地址,方便追责;所有重量在2千克以上的无人机拥有者需申请操作证书,此外还对飞行范围、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等做出严格规定。

德国运输部长多布林特说:“无人机在私用和商用领域都有巨大潜力,其使用越来越多。但越多的无人机升空,其相撞、坠毁或发生其他事故的风险也变得越大,为此制定明确规则十分必要。”

德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前10个月,德国共发生61起无人机干扰机场航班事件,而2015年同期仅有12起。其中,德国最大的航空枢纽法兰克福机场受到干扰最大,共发生16起。

美国的民用无人机市场和行业起步较早,制定实名制法规也走在前面。美国联邦航空局2015年12月出台规定,要求对重量在25千克以下的小型无人机实施实名注册制度,从而保证能追踪到不遵守安全飞行规则的小型无人机归谁所有,以保障航空安全。

中国民用航空局去年5月也宣布,正式对重量在0.25千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