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的着陆器(右)和巡视器互拍。

图片说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上的着陆器(右)和巡视器互拍。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在今年年底登陆月球并采样返回!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将在2020年左右实施!中国还在规划论证后续三次探月任务——在国新办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接连发布多条重磅消息。而中国在航天领域展示出的对外开放态度,更吸引了各国的浓厚兴趣。美联社14日敏感地注意到,“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的任务中,中美航天部门实现近年来的首次合作”。

玉兔二号下一步往哪儿走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首次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测控通信。路透社14日称,中国国家航天局称该任务“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这是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的一项重大成就。

在新闻发布会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还透露了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的下一步探测计划。他表示,当前探测器降落在月球背面有坡度的地方,周围有4个撞击坑,所以月球车以后怎么走、往哪边走很重要。他表示,根据现在收集到的地形地貌信息,玉兔二号月球车准备先往南,然后再往西,再往北方走,“这一路上的坑稍微少一点,障碍少一些”。

吴艳华表示,从12日开始月球背面进入月夜时间,当前着陆器和月球车都在“睡觉”。预计14天后进入月昼,它们才被唤醒开始工作。未来玉兔二号主要负责对周围、月表环境进行巡视,嫦娥着陆器则在原地探测。

嫦娥五号年底登月采样返回

路透社称,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降落月球背面一周多后,中国航天官员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发射探测器降落月球收集样品并返回地球。报道称,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14日表示,除了从月球表面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外,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后将另一颗探测器送到火星。“中国将太空探索列为头等大事,力争在2030年前赶上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主要的太空强国。北京计划明年开始建设自己的载人空间站”。

《环球时报》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注意到,最受外界关注的消息还包括中国探月工程的后续任务。吴艳华介绍说,中国政府从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期计划实施,最后的“回”,是指今年年底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回来,这样探月三期计划就完成了。嫦娥四号则是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吴艳华透露,国家航天局正组织专家对后续规划进行论证,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首先是嫦娥六号在月球南极采样返回,至于是降落月球正面还是背面,要根据嫦娥五号的采样情况来确定;嫦娥七号负责在月球南极对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空间环境等进行综合探测;嫦娥八号除了继续进行科学探测试验以外,还要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

至于为何中国后续探月计划瞄准月球南极,吴伟仁解释说,月球自然环境极度恶劣,只有月球南北极可能存在连续光照。初步推算,在月球南极可能有超过180天的连续光照,这提供了长期从事科研的基础环境。

路透社引用吴艳华的话说,“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都在论证是否在月球建立科研基地。未来中国探月任务进行的测试,可为在月球表面建造建筑物打下基础。例如在月球测试3D打印技术或利用月壤修建房屋等”。关于外界关注的载人登月项目,吴艳华透露说,“中国正在组织科学家抓紧论证,但目前尚在研究中,还未到决策阶段”。

中美航天部门交换数据

《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嫦娥四号任务的一大特色是国际合作。吴艳华表示,嫦娥四号配置了13台载荷,其中包括与德国、瑞典、荷兰、沙特合作的4台科学载荷。此外,“中国在南美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了测控任务,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将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与欧空局在深空测控方面相互支持”。

德国基尔大学的维默教授对德国《明镜》周刊表示,嫦娥四号是“开放的国际合作”。他所在团队研发的粒子辐射探测仪随嫦娥四号被送到月球背面,研究结果有助于在未来的月球任务中更好地保护航天员。

在回答《环球时报》记者关于中美航天合作的提问时,吴艳华表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多边场合经常见面。去年在世界宇航联大会期间,两国航天局长进行了会谈,希望在深空探测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吴艳华专门介绍了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双边合作。“NASA跟我们提出,希望利用运行在月球轨道上的‘月球观测卫星’观测嫦娥四号着陆时的月尘信息。双方科学家通过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密切沟通。美方将他们卫星的信息告诉中方,中方也及时把嫦娥四号着陆经纬度、着陆时间告诉了美方。”美联社14日表示,这是2011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中美航天交往以来,两国航天部门首次进行的合作。

中国欢迎更多国际航天合作

14日的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出了更多航天合作的邀请。国家航天局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国平说,中国的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前后建成。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空间站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后与俄罗斯、德国、法国、欧空局等多个国家和组织开展了载人航天探测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2018年5月,联合国外空司同中国政府一起对外宣布,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的相关试验工作。

他还表示,欢迎各国同行参与到中国后续的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工程,特别是即将启动的在月球南极着陆任务,我们将向国际社会在轨道器和着陆器上分别提供10公斤的载荷搭载机会。另外,“鹊桥”中继卫星还有三到五年的寿命,欢迎国际社会利用它开展科研工作。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称,鉴于国际空间站在2024年以后的命运尚不明朗,其他国家如果想继续送航天员到太空进行科学研究,就可能要依赖中国。欧空局的3名航天员正在学习中文,他们可能成为首批飞往中国空间站的外国航天员。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主任埃恩弗洛德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欧洲现在最中意的合作对象是中国。中国正在按照自己的时间表推进航天项目,同时也对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本报记者 邓孝慈 本报特约记者 武 彦

推荐内容

热点新闻